12月13-14日,文学院退协分会组织退休老师到德庆旅游,参加旅游的退休老师及眷属共48人。13日八时半,旅游车准时出发,中午安全到达德庆。 德庆是粤西古名城,它设县在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时名端溪县;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设为康州;宋徽宗在宣和三年(1121)把十四岁的九子赵构封到康州,其实赵构从未到过康州,但因封地在康州而称康王。北宋灭亡之后,宋徽宗和他的儿子们或被俘、或被杀,只有康王赵构逃出来,“泥马渡江”,跑到南方,被拥立为宋高宗,建立了南宋王朝。当上了皇帝的赵构后来又下诏,将康州由州升为府,改名为德庆府,寓“以德致庆”之意,德庆之名遂沿用至今。德庆地处西江河畔,在晚清粤汉铁路开通之前,由于灵渠一直是由中原到岭南的运输大动脉,灵渠—西江—广州的水路交通,使德庆在二十世纪之前一直籍助于地理交通的便利而稳居“粤西名城”的宝座。可二十世纪以后,随着铁路、公路的建筑开通、空航的发展,水运的地位下降,德庆的地理交通优势渐渐丧失,它也就沦为粤西的贫困县了。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德庆才开始重新崛起。知道德庆历史地位的升降,看看德庆究竟在新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体验改革开放的成就,就成了我们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之一。 这次旅行接待我们的是中文系90级本科毕业生、德庆县副县长刘泾波同志。尽管正值年底工作大忙的时刻,刘泾波还是赶到新丽都大酒店设便宴招待老师。他和老师一一握手表示欢迎,并简单介绍了德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发展。德庆经济本来是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的,改革开放以来,德庆的历届领导逐渐统一了思想,决心以三大产业齐头并进来带动德庆的经济发展。在第一产业(农业)中提出增强现代效益,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大力发展贡柑、砂糖桔龙头产业;在第二产业中抓住四大工业支柱产业(松香树脂及系列产品深加工、木材加工、风机制造、水泥);在第三产业中主抓旅游业,充分利用德庆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势发掘新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强县。由于这一思路符合实际,加上措施得力,德庆的经济发展在九十年代开始就以每年增长百分比两位数的速度走上“快车道”,新世纪以来增长率更达到百分之二十几,年年在肇庆市的四个山区县名列前茅。农民生活富裕,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甚至有些农民在城镇买了商品房,平时住城,农忙时还乡劳作。近日德庆还被选入“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成为广东省惟一入选的山区县。刘泾波同志的介绍使老师眼界大开,大家纷纷对他的讲话报以热烈的掌声。 从13日下午起,我们在华师中文87级函授毕业生、德庆教育局副局长刘焕南同志和德庆县委县府接待办小易同志的陪同下,开始参观德庆的主要旅游景点。 盘龙峡景区是近年来才开发挖掘的景点,景区占地3万亩,保持着原始自然生态。一进景区,只见古木葱茏, 满眼是浓得化不开的翠绿。山脚是人工种植的大片熏衣草,沿着小道向上攀登时可见各种各样的树种,更可贵的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植物活化石”黑桫椤遍布山间。山中空气异常清新,久居城市的我们觉得肺廓大张,肺部像被清水一次一次地漂洗过一样,舒适得难以形容。景区中还有一个特点是瀑布多,全区有大大小小的瀑布一百多个,其中最有名的当数腾龙瀑、聆天瀑、烟雨瀑了。腾龙瀑落差近九十米,尽管冬日依旧水量充沛,飞流喷薄而下,轰然作响,瀑布撞击在山崖间,散珠溅玉,云腾雾绕。绿树黑石白水,构成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图,大家赶快纷纷在瀑布前后上下摄影留念。盘龙峡的瀑布群不仅风景宜人,还富含传说意味,像小龙潭瀑布,就和龙母传说有关。据说龙母当年养育的不止五龙,还有一条盘龙不及孵化,从此被困在小龙潭中。我们在景区中除了观赏瀑布和花树之外,还欣赏了在小溪旁蜿蜒伸延达一公里多长的水车群,长度4公里、落差过百米的漂流水道。冬天漂流暂停,但斗折星转的漂流河道中,似乎还回响荡着夏日年轻漂流者的欢歌笑语,给我们这些退休的老人注进了青春的活力。 德庆学宫(孔庙)是我们参观的第二个景点。德庆孔庙有着悠久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是岭南最古老的孔庙,比大名鼎鼎的番禺学宫(即农讲所)还早200余年。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重建,以后历代多有修葺。现在的孔庙占地8000多平方米,基本按原貌复建。孔庙主体建筑是大成殿,还是元代的古建筑,红墙黑瓦,高大庄重,殿高19.4米,比番禺学宫的大成殿高近7米,足见德庆在元明时期经济之发达、政治地位之重要。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和“四配”、“十哲”的塑像,老师们在大殿中拍照,指点品评着大殿“四柱不顶”的奇观。复建后的德庆孔庙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和儒学的象征,在现代教育中还发挥着积极作用。聪明的德庆人在2002年起设立“孔圣奖学金”,奖励省内高考优秀考生,还让“高考状元”在状元墙上留下手印和足迹,激励中学生努力学习。 从孔庙出来后,我们直奔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悦城龙母庙。龙母是西江女神,在西江流域,其位置的重要可以与东南沿海的妈祖相媲美。传说中的龙母是战国末至秦代人,她在西江边拾到巨卵,孵出五条小龙,小龙长大后整治水患、护佑百姓,得到百姓的尊崇,龙母信仰遂成为民间习俗。龙母庙位于西江边上,庙前三江(西江、洚水河、都骑河)汇流,祖庙背倚五龙山,青、黄旗山左右拱卫,实为形胜之地。龙母祖庙的始建年代现已不可考,不过从唐代开始,在史书碑记中就已经有了重修龙母庙的记载,可见龙母庙始建于唐代之前。现在的龙母庙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修的,遍布庙中的石雕、砖雕、木雕及灰雕都带有浓重的晚清风格,随处可见各代名人题写的对联,更增添了祖庙的文化气息。由于龙母传说的动人,由于龙母庙建筑群的富丽堂皇,每年不仅逢龙母诞等节日,前来龙母庙烧香上贡的人川流不息,平时来进香随喜的人也络绎不绝。烧香的人也不能说都是迷信者,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来这里烧香,无非是表达一种祈求国泰民安、家丰户足、健康快乐的良好愿望吧。 两天的旅行,欢乐而又紧凑。接待办的小易同志是一位活泼的湘西姑娘,毕业于湖南师大艺术系。在旅途中,她跑前跑后,招呼我们上上下下;在车上,她又显露了老本行,以专业水平唱歌,调动气氛;餐桌上她又敬酒夹菜,劝我们吃饱吃好。马达老师在旅行队伍中算是最高龄者了,他面色红润,寿眉飞扬,神态和蔼,成为小易同志敬酒的主要对象之一。谁都不曾注意到,小易对马老师的称呼什么时候从“马老师”变成“马爷爷”,听见小易清脆的叫声,马老师不禁乐开了怀。在大家的鼓动之下,小易拉着“马爷爷”、“马奶奶”一起摄影留念,互相叮嘱以后多多来往。从龙母庙中出来,小易和马爷爷马奶奶抱成一团,久久不忍分别,为文学院退协这次德庆之行画上了最温馨的一笔。 (何天杰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