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至21日,参加了校关工委组织的上海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参观学习活动。内容丰富,收获很大,且行且思,感慨良多。略记心得,以作汇报交流。 一 、“一大”的信仰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到会代表只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然而,正是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凭借这颗火种,革命的烈焰越燃越旺,终于在短短的28年间,就建立了新中国。中共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党有崇高的信仰。这一信仰,来自最初诞生于德国、随后实践于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其“真理的味道”对中共先驱者们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从此奉为圭臬,举作旗帜,并紧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展,走出了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败转胜的胜利之路。信仰的极其重要和真理的不可阻挡,党的历史做了令人信服的诠释。“一大”至今,百年已过。党的这一信仰始终坚定不移,同时也在与时俱进。历经种种风雨的洗礼和验证之后,我们今天对党的信仰毫无疑问增添了很多新的认识,好些名称依旧,内涵却不可同日而语。信仰不是空泛的口号,也不是僵化的教条,更不是宗教式的迷信,而是符合国情民情、经得起实践检验、充满鲜活生命力的科学真理。对此真理,在新时代也应像百年前一样,矢志不移地坚守和发展下去。 二、“四行”的血性 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国最终取胜,但也付出了极大代价的生死搏斗。1937年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就是全面抗战开始后,最早谱写的英勇而壮烈的篇章之一。仓库西墙密布的弹孔,无声诉说着日寇的凶残,而“八百”勇士的拼死抵抗,在彰显了中国军人和人民不可征服的保卫家国的坚强意志。怀抱着义无反顾、为国捐躯的决绝之念,谢晋元将军在战地写下了与妻诀别书,字字情深,句句义重,读来令人动容,催人泪下。还有谢将军麾下的所有勇士们,也都留下了告别亲人的绝命书,虽已无法见其原文,表达或有长短文白深浅不同,想必也都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四行”的抗敌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性。这种血性,可说贯穿于全民族抗战的整个过程之中,也可说展示于鸦片战争以来反对外国侵略的历次斗争之中,还可说流淌在中华先民创建文明基业的历史长河之中。今天,早由战争年代进入了和平与建设年代,尽管还有发生战争的可能,但中国软弱可欺、被动挨打的场景已绝不会重现。在此新时代,民族血性还值得珍视,还有传承弘扬的空间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如果再上战场,仍必须要有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除此之外,民族血性其实还有更多其他的体现。如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天子呼来不上船,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以我血荐轩辕,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鞠躬尽瘁、蜡烛成灰,如守正卫真、护法维权,如抗拒贪腐、见义勇为,如虽千万人吾往矣等等,就都是民族血性的闪光耀眼之点。一个有血性的民族,必将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必将强立和称誉于世界。 三 、“东馆”的根脉 上海博物馆东馆为新建馆。该馆面积之大,展馆之多,展品之丰富珍贵,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由于时间有限,本人只匆匆浏览了青铜器馆和书法馆,而书法馆正在展出的王羲之真迹因观众排起了长龙,也无法一饱眼福。此外,还有绘画、印章、陶瓷、货币、雕塑、玉器诸馆及专题系列和文化交流系列展览,都只能留待以后观赏了。这些蔚为大观的陈列,皆足以使国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它们诞生于远古,从不间断地传承和发展了数千年,不仅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才华、创造、想象力、知识水平、工匠精神、制造能力等,而且折射出他们的观念与思想、追求与梦想、执着与坚守,是中华文明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这些器物文化、技术文化和艺术文化,中国还有无数的典籍、学术著作、文学创作、思想学说、建筑成就、科学发明等等流传至今,共同构成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宏大基石。有此基石,我们就有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就必能扫除曾经流行、现今仍存的盲目尊崇西方和害怕交接洋人的心理。当然,也不能躺在文化根脉上睡大觉,自封天下第一、自诩什么都“古已有之”,而是要尽力将古代的遗产发扬光大,并作出今人无愧于时代的创造,让文化的根脉永远延展,盛开更加美丽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四、“世博”的潮流 世界博览会从1851年创办至今,已有170余年之久。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将历届的盛况逐一呈现,使人大开眼界。每一届博览会,都荟萃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琳琅满目,大放异彩,全方位显示了科学日新月异的进步,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可谓从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每次博览会的主办方,都国力雄厚,文化先进,堪称一时翘楚。给人印象很深的是,法国在一个世纪中,举办了六次世博会,位列前茅,而其他举办者,也以欧美国家为主,反映了近现代世界科技进步的基本态势。中国古代有过悠久灿烂、领先世界的文明,而近代却开始落伍。不过,自从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通过反思战败的原因,逐渐自觉地向世界潮流靠拢。在最初走向世界的国人著述中,已有关于世博会的介绍,康有为在戊戌维新期间,对世博会的价值更是称赞不已。孙中山先生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一生都在力倡追赶世界先进潮流。最可喜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十年的顽强努力,中国终于也迈入强国的行列,走在潮流的前头,于2010年当上了世博会的主办国。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向全世界展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崭新容貌,赢得了各国的赞誉。当今,世界已进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勇当时代的弄潮儿,不但要紧跟潮流,而且要引领潮流,这是中国人的使命所在。不负使命,我辈应当加倍努力! 五 、“外滩”的繁荣 参观上海,“外滩”是必到的打卡之地。其繁荣的万千气象,堪称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缩影之一。漫步南京路领略大都市的繁华,行走黄浦江边欣赏独特的西式建筑和美妙的夜景,心中不禁充满了感慨。抚今追昔,上海之所以如此繁荣,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其一是独立自主。早在近代,上海就曾以繁华著称。它虽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条件,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情形下,这只是一种畸形的繁华。只有彻底推翻了帝封统治,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将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里,上海才迈入了发展的正轨和快车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繁荣的程度绝非以往可以相比。其二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出困境、实现腾飞的必由之路,上海的经历和经验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改革的要旨,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纲而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开放的要旨,就是要与世界接轨而不是自闭于世界之外。革命的目的,归根结底要落脚在经济建设的成就之上,而中国的进步,绝不可能脱离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其三是中西结合。这一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上海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看得尤为清楚。在近现代史上,上海一直是中西结合的前沿地,由此而产生的重大效应,体现在各个领域和方面。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今天的中西结合无论在广度深度还是厚度精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成了持续领先不可或缺的保障。坚持、坚守和不断提升以上这几个方面,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更大繁荣,指日可待。 作者:宋德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