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了6年俄语,打倒四人帮之后77年恢复了高考,考上了华南师院。206个同届同学当中,过去中学学俄语的有40多人。在大学里外语是必修课,教务处开了英语,我们已经年过30,要从A、B、C学起,实在心有不甘。于是打报告要求给我们开俄语课。好在华南师院俄语师资力量雄厚,教务处很快批准我们的要求,于是在大学里又继续学了4年俄语。毕业后留校,听说在教师中开了俄语高级班,赶紧报名,又学了2年俄语。前前后后加起来,也有十几年俄语学龄了。五十年代全国学苏联,那时候我们正带着红领巾上小学,“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观念,在我们的脑海中可谓根深蒂固,加上这十几年的俄语学龄,心中就有了挥之不去的俄罗斯情结,总希望有机会到俄罗斯大地亲眼看一看。 机会来的很突然。今年旅游节,听说俄罗斯旅游价格大降,我爱人就去旅行社报了名,8天游,加上小费和自费景点,也不过七千元上下,比起过去俄罗斯游动辄上万,可谓价廉物美了(不过,听中文系2012年曾经去俄罗斯旅游的老师讲,当时人民币与俄罗斯卢布的比价是1:4,近年来由于乌克兰危机,西方对俄罗斯经济制裁,加上国际石油价格大跌,引起卢布贬值,和人民币的比价已跌至1:10了。货币比价跌了超过50%,俄罗斯旅游价格下跌不到40%,看起来现在旅行社更是赚大发了。当然,旅行社赚钱,旅客少掏了钱,俄罗斯也赚取到大笔外汇,合作共赢,皆大欢喜,这么一想,也就让人释然于怀了)。 俄罗斯旅游的经典线路是游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外加一些周边的景点。8天旅游,坐飞机、搭火车大约去掉3天,在景点游玩不过5天。圣彼得堡的景点是冬宫广场、冬宫博物馆、青铜骑士(彼得大帝)像、十二月党人广场、圣伊萨基耶夫大教堂、喀山大教堂、滴血大教堂、从埃及进口的狮身人面像、彼得大帝建造的彼得堡罗要塞和夏宫、皇村的叶卡捷琳娜宫、俄罗斯老军港喀琅施塔得小城、十月革命圣地斯莫尔尼宫(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巡洋舰本来也是热门旅游景点,但是因为圣彼得堡要庆祝建立310周年,被拉去造船厂修理去了,无缘得见)、涅瓦河、涅瓦大街等等。莫斯科的景点有红场及周边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列宁墓(每周只开一两天,这次很不巧就是遇上关门,所以没能谒见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同志的遗体)、克里姆林宫、二战公园、莫斯科地铁站、察里津皇家花园、东正教圣地谢尔盖耶夫小镇、莫斯科国立大学、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中心等等。 5天在俄罗斯最大的两个城市的旅游,最深刻的印象是走了很多的路,俄罗斯地大物博实在不是一句空话。南湖国旅的金导游、圣彼得堡地陪刘导游、莫斯科的地陪申导游都是中国人,他们都曾经留学俄罗斯,现在在俄罗斯呆下来了。他们带着一众团友在各个景点穿梭、急急忙忙地介绍景点的历史,指点风景和展品。不能不承认,年龄大了,他们的许多介绍如水过鸭背,一下子根本记不下来,只能以后慢慢去回忆和消化了。 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先后是沙俄的首都,沙俄首都先是在莫斯科,彼得大帝为了向西方学习和扩张,迁都圣彼得堡。两地的旅游,很多景点都是皇家遗迹,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比如冬宫博物馆,过去是沙皇的皇宫,现在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与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齐名,有上百个展厅,收藏的艺术品包括全世界的油画、雕塑、工艺品、家具等等,数以百万计。我们沿着长廊、展厅参观浏览,墙上、穹顶、台阶旁,到处都是艺术珍品,令人眼花缭乱。再比如彼得大帝的外孙媳叶卡捷琳娜在皇村的宫殿,一个数千平方米的舞厅,墙面全部贴金;还有一个琥珀厅,墙面全部用琥珀镶嵌,原厅在卫国战争中被德国侵略者拆走,后来下落不明,现在的琥珀厅是战后重建的,奢华辉煌不下于原厅;彼得大帝的夏宫,里面数以百计的喷泉十分壮观;青铜骑士塑像是为彼得大帝而建的,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写有《青铜骑士》诗加以颂扬。在几万平方米的广场中央,彼得大帝骑马的塑像安放在一块巨石之上,骏马前腿腾空,马蹄下有一条被踩死的象征着邪恶势力的大蛇,彼得大帝稳稳地坐在马鞍上,目光坚毅,仰视着远方,在高旷的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格外伟岸,有着一往无前的气势。莫斯科的地铁从三十年代开始修建,考虑到战备需要,都挖得很深,一般几十米深,我们参观的胜利公园站,据说有120米深,坐着扶手电梯要几分钟才能到达月台。地铁站的建筑华丽典雅、风格独特,墙面多用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镶嵌。除了各种浮雕,雕刻和壁画装饰之外,照明的灯具也十分别致,使得车站好像富丽堂皇的宫殿。这些地方都充满了恢宏的皇家气派。 来俄罗斯之前,听说俄罗斯的经济不景气,人民生活物资匮乏,实地一看,却不是这么回事。导游带我们去几个购物点采购俄罗斯特产,比如俄罗斯套娃、紫金首饰、巧克力、鱼子酱、手表、望远镜等等;我们在入住酒店之后,也到酒店附近闲逛,看看那里的超市和个体摊档。看到物资充裕,吃的、用的、穿的,样样都有,大多数都是俄罗斯本土生产的,而且物价不贵,水果如苹果、香蕉一般是60-80卢布一公斤,瘦肉320卢布一公斤,鱼干200-300卢布一公斤,我们同团的四五个旅友在小吃店里吃一顿,还喝一点小酒,500--600卢布就可以结账。听导游说,俄罗斯一般人的月薪在70000-150000卢布之间,而且住房由政府分配、公民医疗全部免费,教育上学不要花钱,因此人民生活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至于西方制裁所造成的损失和经济困难,都由国家扛下来了,人民受到的影响不大,所以普京在俄罗斯人民中间威信很高,有着超过80%的支持率。在游位于莫斯科近郊的察里津皇家花园时,我们听说,这个花园是叶卡捷琳娜女皇心血来潮下令修建的,可女皇在这里只住过一晚。她住了之后,对本来已经十分奢华的花园主楼还不满意,决定拆掉重建,所以在主楼前面游客还能看到废弃的地基。而主楼重建还没有竣工,女皇就已经去世了。当时沙俄的首都在圣彼得堡,这座远离首都七百多公里的花园就慢慢荒废了。直到新世纪,莫斯科市长决定投资几个亿卢布重修这座花园。重修完成后,市长报告普京总统,普京意味深长地说,你花那么多钱,能给人民带来什么好处?市长马上明白了普京的意思,接着花园就对市民开放了,一卢布的门票都不收。我们在花园里游玩时,看到周遭绿草如茵,高树蔽日,辉煌的建筑物之间,鲜花遍地,各种年龄的俄罗斯人在这里参观、拍照、尽兴游玩。俄罗斯政府对人民利益的这种牵挂和照顾,不禁令我们联想起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铿锵话语。在我们短短几天的观察和接触中,俄罗斯人绝大多数开朗、乐观、热情,没有看到谁愁眉苦脸和满腹牢骚,这给我们印象相当不错。当然,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有,比如,我们感觉俄罗斯人比较懒散,在圣彼得堡入境时,海关的窗口不少,可是我们旅游团40个人,只开了一条通道,旁边的通道有人,在那里聊天、喝茶,进进出出闲逛,就是不帮忙。据导游说,他们也是一周工作五天,周末就全家跑到郊外的别墅度假,周一还没有缓过神来,基本上是不干活的,周五又在忙着采购,准备周末度假的东西了。 俄罗斯民族是崇尚实力的,这从他们对于军人异乎寻常的崇敬就可以看出。在旅游时,好几个地方,像喀琅施塔得小城、莫斯科的二战胜利公园、红场等地都可以看到燃点着火焰的无名烈士墓。二战中苏军牺牲了一千多万人,长明火表现的是整个民族对他们的纪念和敬意。在二战胜利公园里的群雕里,有一组雕像怎么看都不像是苏联红军,看了一下说明词“第一次世界大战”,才知道是一群沙俄的士兵雕像。还有,在胜利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戴着船形军帽的少先队员、穿着没有肩章的军服的老人、壮年人甚至是中年妇女,他们都以一身戎装为荣。还有,克里姆林宫中到处都是俄法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缴获的法军、德军的大炮,许多俄罗斯人都在大炮前合影留念,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俄罗斯人民信奉东正教(基督教的分支宗教),到处都是教堂,据说仅圣彼得堡一地就有逾千座教堂,而莫斯科市区里就有两百多间教堂,莫斯科人戏称“条条道路通教堂”。莫斯科红场边上是有着色彩鲜艳“洋葱头”屋顶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克里姆林宫里主要分为两个区域:政府大楼和教堂区,在俄罗斯的心脏地区里,教堂的位置如此重要,真是很有象征意义。在教堂里簇拥的人群中,有军人、妇女、老人、孩子,一律虔诚的表情。在东正教圣地谢尔盖耶夫小镇里,俄罗斯东正教的先知谢尔盖大牧首支持莫斯科公国伊凡亲王击败金帐汗国,摆脱蒙古人240年的统治。谢尔盖去世后据说遗体不腐,他的信徒们将遗体装进棺木,放在小镇里最著名的三圣一教堂里,供信众瞻仰。谢尔盖去世已经600年了,我们看到来自俄罗斯各地的信众们排着长长的队列,依次在棺木前鞠躬,在棺盖上镶嵌的一块玻璃上亲吻祷告。据导游说,斯大林时代对东正教是采取打击迫害政策的,许多著名的教堂被炸毁,俄罗斯境内只有少量的教堂保留了下来。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戈尔巴乔夫时代,前后大概有60年,整整两代人。可是,叶利钦上台之后,改变了对东正教的政策,至今不过二十多年,怎么能够恢复举国若狂的宗教信仰的?宗教,在俄罗斯的现实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这个问题是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 我们主要游览了圣彼得堡与莫斯科两座城市,感觉是圣彼得堡的老城区保留传统的东西多一些,街道不宽,就连著名的涅瓦大街,也不过宽十来米,马路边的房子都是厚重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大多是四五层楼高。莫斯科几乎是全新的,马路旁边的房子有很多是几十层的高楼,没有特色。据说莫斯科的现代化付出的代价有两个。一个是堵车,莫斯科是全世界排名第四的“堵城”,全俄罗斯1.4亿多人口的十分之一都集中在莫斯科,莫斯科机动车有700万辆,平均两个人就拥有一辆汽车,怎么会不堵车呢?所以莫斯科堵车不分时段,好几次我们吃完晚饭后,被堵在去酒店的路上。只有双休日不上班了,堵车情况才会稍微好一点。第二个是拆迁。圣彼得堡旧建筑是只准维修(而且还要修旧如旧),不准拆建;莫斯科则是拆旧建新,据导游说莫斯科每年拆建的房屋数以千计,这也是让人头痛的事情。看起来,现代化和保持传统的矛盾,是无处不在啊!这也是考验政治家智慧的一个问题。 何天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