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前夕,华南师大离退休教工党委组织了下属各支部委员、离休老同志和老领导共同观看献礼片《建党伟业》,重温党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党的优良传统教育活动。 影片一开头,就以震撼人心的辛亥革命场景把人们带回了那个动荡岁月: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上海,这个政治漩涡的中心,立宪派首领张謇在谘议局宣布江苏独立,推举革命党人陈其美为沪军都督。正当立宪共和两派合流之时,革命派内部却纷争骤起,身绑炸药的光复会员陶成章,公然因争权反对陈其美,结果,反被蒋介石暗杀。刀光剑影之中,拉开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十年中国社会乱象丛生的序幕。 影片以快速的节奏、简洁的语言,把1911-1921年十年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一再现: 1911年11月,孙文回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南北和谈。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13日,孙中山提出辞职。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3月22日,宋教仁因提倡政党政治,被暗杀于上海火车站。二次革命随即爆发。 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21条”秘密条约,以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蔡锷出京,赴日本见孙中山,旋即赴云南起事,兴师讨袁。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讨伐中忧惧而亡,北洋系分崩离析。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十二天即告失败。 1918年11月,巴黎和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让与日本,引起国内沸腾。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陈独秀、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 1920年冬,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纷纷成立。 …… 这一系列的事件告诉我们:虽然辛亥革命导致了清帝退位,民国成立,但中国仍然处于帝制和共和的反复较量中,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这个历史的转折关头,一大批优秀的知识精英开始探索新的救国救民之路,陈独秀和李大钊就是代表。同时,一大批优秀青年开始勤奋、忘我地学习、思考、找寻中国的出路,这就是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刘少奇、包括张国焘等等,他们才不过二、三十岁。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对他说:“找到出路很难,也许要一生一世,也许要数代百年,你到底要什么?”毛泽东逐渐明白,中国的事情不是换掉一个皇帝或一个总统所能解决的。 在日本帝国主义把灭亡中国的“21条”强加于中国头上而西方列强助纣为虐时,他们在问:我们该怎么办?这些先进分子,他们把他们的追求和探索跟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把西方的马列主义和中国民族和历史现实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道路,就是组建有蓬勃生命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李大钊对陈独秀说:“这是山穷水尽诸路皆不通的最后选择。俄国的胜利是布尔什维克政党团结了工人、农民、贩夫走卒这些最广大的社会阶层取得的。”陈独秀表示同意,他说:“也就是说,我们须先团结农工,须先有自己的布尔什维克。”于是,南陈北李,合力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积极地准备着。 这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之旅,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心灵前进的过程,看到了潜在的心灵、心理力量,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热情、民族的理想及其单纯的理想追求。 与影片对背景事件的粗线条勾勒不同,对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用了浓墨重彩去描绘。 1921年7月23日,预定开会的日子,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日本和上海的代表共13人到达上海,“中共一大”就在这天晚上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李汉俊家里举行了开幕式。会议是在秘密、紧张、险恶的环境中进行的,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一直被法国巡捕和密探跟踪,陈公博夫妇被监视,最后一次会议的中途,一个密探还借口找人闯入了会场,导致李汉俊的家被搜查。会议决定转移到杭州嘉兴的南湖上租条游船在船上举行,陈公博为了避祸走掉了,最后的决议是12个代表签字。中国共产党的党名决定了,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诞生了,选举了中央局成员:陈独秀、张国焘和李达,陈独秀任书记。在激动人心的时刻,代表们唱起了《国际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联合就有力量,联合就能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这批精英们都处于最富于青春和激情的年纪,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是一首青春之歌,焕发出追求理想的光辉。 在两个多小时里,电影带领我们走进了凝重的中国近代史,当我们为银幕上那些跌宕起伏的风云变幻扼腕嗟叹时,为学生们的热情奋斗鼓舞感动时,为知识分子们的唇枪舌剑思考判断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振奋激昂时,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感悟到一个真理: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90年艰难曲折的路程,我们上下求索,有成就也有失误。今天,我们的党已经从“一大”时的50多人发展成为8000多万人的一个执政大党,中国走上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光辉道路,中华民族开启了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这都值得我们兴奋和自豪。但是,探索的道路没有结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新的征程正待继续开拓。永不自满才能永远向前。《建党伟业》昭示我们的,正是这种探索的精神和力量。 撰稿:刘圣宜 |